随着我国包装工业向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塑料薄膜和薄片的表面摩擦性能已成为影响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为规范测试方法、提升数据可比性,GB/T 10006-2021《塑料 薄膜和薄片 摩擦系数的测定》对摩擦系数的定义、测试原理、设备要求及操作流程作出系统规定。本文将围绕该标准,详细阐述摩擦系数仪的适用检测范围及关键应用要点,为相关企业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指导。
GB/T 10006-2021适用于厚度不大于1 mm的塑料薄膜和薄片,用于测定其在特定条件下与自身或其他材料接触时的静摩擦系数(μs)和动摩擦系数(μk)。标准明确了以下核心要素:
测试原理:采用水平拉动法,通过测量滑块在试样表面启动和匀速滑动时所受的力,计算摩擦系数;
测试模式:支持“薄膜/薄膜"或“薄膜/其他材料"(如不锈钢板)的配对测试;
环境条件:标准试验环境为温度(23 ± 2)℃、相对湿度(50 ± 5)% RH;
滑块质量:推荐使用(200 ± 2)g的标准滑块;
滑动速度:(150 ± 10)mm/min;
结果表达:以平均值表示,单位无量纲。
该标准适用于PE、PP、PET、PA、CPP、BOPP、镀铝膜、复合膜等多种软包装材料,是食品、药品、日化等行业开展摩擦性能检测的主要依据。
根据标准适用范围,摩擦系数仪主要用于以下材料的检测:
1. 单层塑料薄膜
如LDPE(低密度聚乙烯)、HDPE、PP流延膜、BOPP双向拉伸聚丙烯膜等;
应用:购物袋、保鲜膜、面包包装等。

2. 多层共挤或复合薄膜
如PE/PA/PE、PET/AL/PE、PET/VMPET/PE等结构;
应用:熟食真空袋、蒸煮袋、医药泡罩基材等。
3. 功能性薄膜
含爽滑剂(如芥酸酰胺)、防雾剂、抗静电剂的改性薄膜;
注意:此类材料摩擦系数随时间变化显著,需按标准要求进行状态调节后测试。
4. 异种材料配对测试
虽标准主要针对“塑料薄膜",但允许测试薄膜与不锈钢板(Ra ≤ 0.2 μm)的摩擦性能,以模拟包装机械导辊工况;
此类测试广泛用于高速自动包装线的工艺验证。
不适用范围:
厚度超过1 mm的片材(如吸塑托盘);
表面粗糙、多孔或非平面材料(如泡沫、织物);
高温或动态老化条件下的摩擦性能(需参考其他专项标准)。
为确保测试结果符合标准要求并具备实际指导意义,企业在使用摩擦系数仪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操作要点:
1. 试样状态调节
试样应在标准环境(23℃/50%RH)中调节至少4小时;
对含迁移型添加剂(如爽滑剂)的薄膜,建议调节24–48小时,以反映实际使用状态。
2. 试样制备规范
尺寸:不小于80 mm × 80 mm;
表面:清洁、无折痕、无污染;
数量:每组测试不少于5个平行样。
3. 滑块包覆要求
滑块底面必须用与主试样相同材质的薄膜包裹;
包裹方向应与主试样纹理方向一致(尤其对拉伸膜);
包覆后不得有气泡或褶皱。
4. 测试过程控制
启动仪器前,确保滑块与试样充分接触且无预张力;
记录完整的力-位移曲线,静摩擦力取启动瞬间的最大值,动摩擦力取滑动稳定段的平均值;
滑动距离建议≥100 mm,以保证数据稳定性。
5.设备合规性要求
测力系统精度:不低于0.5级;
速度控制误差:≤±10 mm/min;
设备应定期校准,并保留校准记录以满足GMP或ISO 9001体系要求。
GB/T 10006-2021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塑料薄膜摩擦性能测试方法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摩擦系数仪作为执行该标准的核心设备,其规范使用不仅关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更直接影响包装生产线的稳定性与终端产品的用户体验。企业应深入理解标准技术细节,严格把控试样处理、设备校准、测试操作等关键环节,将摩擦系数检测从“形式合规"提升至“工艺赋能"的新高度,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技术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