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敷料的初粘性是评估其临床使用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初粘性不足可能导致敷料在轻微摩擦或活动时脱落,增加感染风险;而初粘性过强则可能引发皮肤二次损伤,尤其在老年患者或敏感肌群体中更为突出。滚球法初粘性测试仪通过模拟敷料与皮肤接触瞬间的粘附行为,以量化数据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国家标准GB/T 4852-2002《压敏胶粘带初粘性试验方法(滚球法)》,结合伤口敷料特性,系统阐述其检测方法与关键技术要点。
滚球法测试仪通过钢球与敷料粘性面在微小压力下的短暂接触,量化评估其粘附能力。其核心原理包括:
斜面滚球法(A法):将钢球从倾斜板(通常为30°)滚过敷料表面,记录能被粘住的最大钢球尺寸(以球号表示),球号越大,初粘性越强。
斜槽滚球法(B法):钢球沿倾斜槽滚动至水平段,测量其在敷料表面的滚动距离,距离越短,初粘性越强。
两种方法中,A法因操作简便、结果直观,成为伤口敷料检测的主流选择。例如,山东泉科瑞达CZY-01初粘性测试仪支持0°-60°连续倾角调节,可覆盖常规检测(30°)与条件(如低温贴敷、运动抗脱落)的模拟测试。
1、测试前准备
环境控制:温度23℃±2℃,湿度50%±5%,避免温湿度波动影响胶层性能。
试样制备:
从生产批次中随机抽取至少4张敷料样品,去除包装后静置2小时以上,消除内应力。
裁切试样为宽25mm、长100mm的规格,确保边缘平整无褶皱。
仪器校准:
使用水平仪确认倾斜板角度精度(±0.5°),清洁钢球及试验板表面至无油污、灰尘。
钢球需经溶剂(如异丙醇)反复擦拭3次以上,确保表面粗糙度≤0.4μm,避免杂质干扰。

2、测试操作步骤
固定试样:
将敷料粘性面向上固定于倾斜板,下端用定位胶带或砝码(约500g)压平,避免翘曲。
在敷料表面覆盖100mm长的聚酯薄膜作为助滚段,确保无气泡或皱折。
钢球释放与记录:
从最大号钢球(如20号,直径12.7mm)开始,逐级减小球号进行预测试,观察钢球在测试段(助滚段下端100mm范围)是否停止移动超过5秒。
确认最大粘附球号后,取该球号及相邻大小两个球号,在同一试样上各测试一次,验证结果重复性。
正式测试:
对3个独立试样分别用最大确认球号进行测试。若某试样无法粘附,则换用次小球号重复测试,直至获得稳定数据。
测试结果取3个试样粘附球号的中位数,确保数据代表性。
1. 核心参数
钢球规格:直径1/32英寸至1英寸(约0.8-25.4mm),共29种标准球号,覆盖弱粘性(如硅胶敷料)至强粘性(如水胶体敷料)需求。
倾斜角度:常规检测采用30°标准倾角,高粘性材料可降低至15°以提升分辨率。
测试速度:钢球滚动速度由倾角与重力共同决定,需确保接触时间充分(低倾角下接触时间更长,粘附作用更充分)。
2. 标准依据
国家标准:GB/T 4852-2002明确要求初粘性测试需记录钢球球号、环境温湿度及试样预处理条件,确保数据可追溯。
行业标准:YY/T 0148-2023《医用胶带通用要求》补充规定,伤口敷料初粘性需满足临床使用场景(如湿润环境、动态活动)的适应性测试。
国际标准:ASTM D3330及PSTC-7关注剥离强度复合指标,而滚球法因其操作简便性,在快速筛查阶段更具优势。
滚球法初粘性测试仪虽结构简单,却在伤口敷料质量控制中扮演着“第一道感知门槛"的角色。它用一颗滚动的钢球,量化了敷料与皮肤“初次相遇"的粘附诚意。在追求舒适性、安全性和功能性的现代医疗敷料发展中,初粘性不再是“能粘住就行",而是需要精准调控的关键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