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玻璃瓶作为药品包装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注射剂、疫苗、生物制品、口服液及冻干粉针等高风险药品的盛装。其核心性能之一——耐内压力性能,直接关系到药品在灌装、灭菌、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为科学评估药用玻璃瓶的耐压能力,玻璃容器耐内压力测定仪成为制药企业、包材供应商及药监检测机构的关键检测设备。本文将系统介绍该仪器在药用玻璃瓶中的检测范围、技术原理、标准依据及具体测试方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hP)、YBB国家药包材标准及国际标准(如ISO 7458、USP<660>),以下类型的药用玻璃容器通常需进行耐内压力测定:
1.安瓿瓶(Ampoules)
封闭式熔封小容量玻璃瓶,常用于注射剂;
虽体积小,但在高温灭菌或内容物产气时可能承受较高内压。
2.西林瓶(模制/管制抗生素瓶)
用于冻干粉针、疫苗、生物制剂等;
加塞轧盖后形成密闭系统,在冻干复溶或运输中易受压。
3.输液瓶(大容量注射剂瓶)
容量通常为50 mL至1000 mL;
灌装后需经受高温高压灭菌(如121℃, 30 min),内压显著升高。
4.口服液瓶、糖浆瓶等带胶塞/铝盖密封的玻璃瓶
虽非无菌制剂,但若内容物发酵产气或储存温度升高,也可能产生内压。
注意:所有密闭型药用玻璃容器,只要存在内部压力升高的可能性(如热处理、内容物反应、海拔变化等),均应纳入耐内压力检测范畴。

我国及国际相关标准对药用玻璃瓶耐内压力测试作出明确规定:
YBB00332002-2015《钠钙玻璃输液瓶》:耐内压力 ≥1.2 MPa
YBB00322002-2015《低硼硅玻璃安瓿》:耐内压力 ≥0.6 MPa
YBB00292002-2015《中硼硅玻璃管制注射剂瓶》:耐内压力 ≥1.2 MPa
ISO 7458:2020《Glass containers — Resistance to internal hydrostatic pressure》
USP<660>“Containers—Glass" 中对内压强度的要求
上述标准普遍要求:在规定压力下保压一定时间(通常30秒至1分钟),玻璃瓶不得破裂、渗漏或产生可见变形。
该设备通过向密闭玻璃瓶内部注入液体(通常为水或有色水溶液),利用液压系统逐步加压,模拟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内压,并实时监测是否发生失效。
核心组成部分:
高压泵系统:提供稳定可控的液压输出(0–2.0 MPa 或更高);
压力传感器:精度达±0.01 MPa,实时采集压力数据;
密封夹具:适配不同口径瓶型(如13mm、20mm、28mm等),确保瓶口可靠密封;
安全防护罩:防止爆瓶时碎片飞溅,保障操作安全;
自动控制系统:可设定目标压力、升压速率、保压时间,并自动判定合格与否。
步骤1:样品准备
取干燥、洁净的空瓶(或模拟灌装状态);
检查瓶身无明显划痕、结石、气泡等缺陷。
步骤2:安装与密封
将玻璃瓶置于测试夹具中;
使用专用密封头(带O型圈)压紧密封瓶口,确保不泄漏。
步骤3:加压测试
启动设备,以 ≤0.2 MPa/s 的速率匀速升压至标准规定值(如1.2 MPa);
到达目标压力后,保压30秒;
观察期间是否出现:
玻璃破裂;
液体从瓶口或瓶身渗出;
压力骤降(表明结构失效)。
步骤4:结果判定
合格:保压期间无破裂、无泄漏、压力稳定;
不合格:任一失效现象即判为不合格,需追溯批次质量。
补充说明:部分企业还会进行“破坏性测试",即持续加压直至爆裂,记录爆破压力值,用于材料强度评估或工艺优化。
药用玻璃瓶虽看似坚固,但其内在质量需通过科学手段验证。玻璃容器耐内压力测定仪作为药包材物理性能检测的核心设备,不仅满足法规强制要求,更是制药企业践行“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