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PRODUCTS CENTER
技术文章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顶空气体分析仪:基于标准的大输液袋顶空气体残氧检测规范解析

顶空气体分析仪:基于标准的大输液袋顶空气体残氧检测规范解析

更新时间:2025-10-28   点击次数:24次

在医药领域,大输液(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等)通常采用多层共挤膜或复合膜制成的软袋包装。这种包装材料虽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但在生产过程中仍可能有少量氧气残留于袋内顶部空间(即“顶空")。过高的残氧量会加速药物成分的氧化降解反应,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有害物质,严重威胁患者用药安全。因此,准确测定并控制大输液袋内残氧含量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顶空气体分析仪作为一种高效、精准的分析工具,已成为该领域检测设备。

一、检测标准与法规依据

随着药品质量控制要求的不断提升,国内外药典和行业标准对大输液包装的残氧检测提出了明确指导:

1. 《中国药典》2025年版(即将实施)——通则9013《药品包装密封性试验法》

虽然未直接规定残氧限值,但明确提出:

“对于含氧敏感成分的液体制剂,应评估包装系统对氧气的阻隔能力,并建议采用顶空气体分析技术进行非破坏性监测。"

该条款标志着顶空分析正式纳入药品质量评价体系。

2. YBB00342005-2015《吹塑聚乙烯/聚丙烯输液瓶》及YBB系列药包材标准

要求非PVC多层共挤输液袋应具有优良的气体阻隔性能,鼓励企业建立残氧量内控标准,通常建议:

  • 顶空残氧含量 ≤ 2.0%(v/v);

  • 高风险品种(如营养液、抗生素)建议控制在 ≤ 1.0%。

3. USP <1207> Sterility Assurance and Aseptic Processing of Ophthalmic and Other Sterile Liquid Dosage Forms

美国药典强调:对于无菌液体制剂,顶空气体组成是影响产品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推荐使用激光法顶空气体分析进行过程监控。

4. ISO 18523:2015《Sterilization of health care products — Test for residual oxygen in sealed packages》

国际标准规定了密封包装内残氧检测的方法学要求,支持电化学、荧光衰减和激光调谐吸收光谱等多种技术路径。

二、检测原理与仪器介绍

(一)工作原理

顶空气体分析仪将采样集探针插入包装中,通过仪器取气泵抽取试样内气体到传感器中,传感器实时输出试样内气体中O2、CO2(选配)浓度的电压信号,计算气体中O2、CO2(选配)的比例,到达试验结束条件后,试验停止,仪器记录试样内被测气体中O2、CO2(选配)的含量。


read-normal-img



(二)主要组成部分

典型的顶空气体分析仪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进样系统:负责将待测样品自动吸入仪器内部,确保每次进样的一致性和重复性。

  2. 分离单元:通过色谱柱或其他物理手段实现不同气体组分的有效分离。

  3. 检测器:选用高灵敏度的电化学,专门用于捕捉目标气体的信号变化。

  4. 数据处理系统:内置微处理器控制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生成直观的报告图表。

  5. 校准装置:提供标准气体校正功能,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核心检测应用场景

1. 生产工艺验证(PV)与清洁验证

在新建或改造输液生产线时,通过顶空分析验证氮气吹扫时间、灌装速度、封口参数等对残氧的影响,确定工艺窗口。

2. 包装系统选型与对比

评估不同品牌、不同结构的输液袋(如三层 vs 五层共挤膜)对氧气的阻隔性能,为包材选型提供数据支持。

3. 稳定性研究与货架期预测

在加速老化试验(如40℃/75%RH)中定期检测残氧变化,评估包装长期阻氧能力,辅助确定有效期。

4. 入厂检验与过程抽检

对每批输液产品进行残氧抽检,确保出厂质量稳定,避免批次性质量问题。

5. 异常调查与质量追溯

当出现药液变色、客户投诉时,可通过顶空分析判断是否因残氧过高导致氧化,辅助根本原因分析(RCA)。

顶空气体分析仪不仅是检测工具,更是药品质量风险防控的“哨兵"。在2025年版《中国药典》即将实施、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对大输液袋顶空残氧含量的精准检测,已成为保障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手段。